苏州市红十字会官网
微信二维码

当前位置 _ 最新动态

市政府副市长、市红十字会会长王鸿声在苏州市红十字会百年华诞暨红十字志愿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

2011年12月02日编辑:苏州市红十字会

  百年历程   铸就辉煌

    市政府副市长、市红十字会会长王鸿声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纪念苏州市红十字会百年华诞。100年前的今天中国红十字会在上海《民立报》上发布第一批地方分会名单,苏州分会名列其中,这标志着苏州红会正式成立。

  大家知道,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3月,首任会长盛宣怀,他与苏州有着不解之缘;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之一施则敬是吴江人,他在震泽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乡镇红会。

  1911年10月,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不久,江苏燃起熊熊战火。特别是两江总督所在地南京,争战激烈,伤亡累累。总部设于上海(时属江苏所辖)的中国红十字会采取救援行动,筹组医疗救护队赴宁,并于沪宁铁路沿线,联络当地知名人士设立分会,以保障救护行动的人力补充和顺利推进。中国红十字会苏州分会由此诞生。据史料记载,苏州红会成立后,其发起单位博习医院、福音医院、广仁医院均成为红会的临时伤兵医院。常熟红会也积极筹备临时医院接纳伤兵。由此可见,苏州和常熟红会刚成立就在辛亥革命的伤兵救护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24-1926年,江浙战争爆发,邻近战区的苏州、吴县、常熟、昆山、吴江等地又在人道主义的呼唤下掀起波澜壮阔的红十字运动,展开前所未有的战伤救护、时疫医疗和难民收容工作。1932年“1.28事变”,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苏州一带的红十字会又投入抗日战争战地救护的伟大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红会重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止活动。1981年,经市人民政府编制部门批准,市红十字会恢复建会,由市卫生局代管。2004年5月,市红十字会理顺管理体制,改由市政府领导联系,全市共有11个市、区建立红十字会,现有红十字基层组织906个,红十字会员24万余名,其中青少年会员18万名,志愿者4万多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理顺管理体制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红总会、省红会的指导下,苏州的红十字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备灾救灾、救护培训、社会救助、人道传播、推动无偿献血和红十字青少年等传统的业务工作,还是新拓展的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社区红十字服务、预防控制艾滋病以及理论研究等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些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创出了品牌,铸就了辉煌。

  灾害救援成效显著。救灾工作是红十字会的主要职责,每逢重大灾难,我市各级红十字会就会迅速应对,紧急呼吁,动员社会各界迅速行动,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积极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救援灾区。据统计,全市红会累计募集救灾款物近5亿元,其中2008年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募捐3.8亿元款物,为全国同类城市之最,荣获中国红十字会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

  救护培训全面拓展。为使更多社会民众在灾难发生时能应对自如、自救互救,我们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在做好民警、导游、学驾人员、供电员工、企业高危岗位等重点行业和人群培训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救护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多年来,我们积极与公安、卫生、教育、消防等部门合作,通过举办急救技能培训、大赛、应急救援大型演习以及发放《少儿自救互救手册》和《市民应急手册》等途径,累计培训上百万人次。同时,在交通要道建设红十字救护服务点,在少年宫设立少儿红十字救护普及园,在社区建立红十字救护服务站,不断完善红十字救护网络。

  爱心救助亮点纷呈。我会2005年开始启动“善”字系列救助计划,搭建爱心平台,汇聚仁爱之心,改善特困弱势群体境况。“德善、明善、诚善”等“善”字系列救助项目成效明显,累计筹集善款1100多万元,救助贫困的尿毒症、白内障、艾滋病、白血病患者,急诊儿童,外来民工,寒门学子近万多人次。此外,为加大日常筹资和救助力度,多年来我会与市广电总台社会传真栏目联合成立的“朝晖爱心基金”,开展“燃情暖冬行动”和“朝晖帮你忙”,也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今年11月份,为帮助更多贫困人员,市红十字会筹集善款1000多万元。

  捐献骨髓全国领先。苏州是一块“髓缘”福地。我会自2002年开展骨髓捐献工作以来,志愿者报名采样1.6万人,已成功捐献56例,占江苏省实现捐髓的四分之一;其中3例捐给台湾同胞,占大陆三分之一;我市杭彬成为祖国大陆向台胞捐髓第一人。为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捐髓的关注和了解,唤起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捐献志愿者行列,10年间我会与广电总台先后共同策划了题为《生命20小时》、《生命的回程》、《生命相“髓”》“ 生命三部曲”大型电视专题节目,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最近,在21届中国新闻奖评比中,《生命相“髓”》荣获二等奖。

  遗体器官捐献特色鲜明。遗体(角膜)捐献工作于2005年正式启动,在宣传动员、规范流程、健全规章、缅怀纪念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市政府颁布了《苏州市遗体捐献暂行办法》,同年4月在苏大医学院设立遗体捐献接收站和遗体告别厅;开通了“捐献遗体纪念园”网站,实现了对捐献遗体者的网上悼念;2009年6月,建成全国地级市首家红十字会“明善”眼库;2010年4月份在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占地约6000平方米的捐献纪念园。目前,无论地理环境、占地规模、设计理念,还是社会赞誉程度都位居全国前列。截止目前,遗体(角膜)捐献报名累计2395人,成功捐献遗体143人,成功捐献角膜4人。器官捐献列入全国第二批试点城市,建立了人体器官捐献基金,并接受报名60余人。    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我市红十字运动理论研究在全国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2005年,我会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联合成立了国内首个“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创办六年来,研究中心以中国红十字会100周年历史研究为契机,以红十字运动历史研究为切入口,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的结合上开展研究,为新形势下红十字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研究中心的工作得到了中国红十字会领导的高度重视。2010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专题调研了苏州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给予充分肯定。中心至今已出版专著、汇编、志书、期刊24部(期),其中,3部专著不仅分别获得省、市社科成果1-3等奖,而且填补了中国红十字运动理论系列研究的空白,创立了理论研究的“苏州模式”。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苏州红十字会这个“百年老店” 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推进文明等方面能发挥如此显著的作用,能有如此辉煌的业绩和发展,是因为她置身于我们这座2500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有着厚重的慈善文化根基的城市;是因为她得到广大爱心市民的理解、信任和积极参与;是因为她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以及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和协作帮助。借此机会,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学习贯彻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们苏州红十字会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纪念红十字会百年华诞为新的历史起点,大力挖掘、研究和弘扬红十字文化的厚重内涵与人道宗旨,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创新和提振,让红十字文化深入人心、化作行动;让红十字事业为苏州加快“三区三城”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再建新业绩,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