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骨髓库征文 我会宣传志愿者获奖
2011年09月02日编辑:苏州市红十字会
我会宣传志愿者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馨荣撰写的《阅读就是爱心》在中华骨髓库举办的“中华骨髓库重启十周年征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为庆祝中华骨髓库重新启动十周年,中华骨髓库举办了“中华骨髓库重启十周年征文”活动。征文活动围绕“大爱无疆,生命相髓”的主题,以挖掘典型事例,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为目的。活动共征集到各类稿件300余篇。经过初评、复评和有媒体评委参加的现场评审,共评出组织奖九个和个人奖十八个。
阅 读 就 是 爱 心
——《生命20小时》的书内书外
王馨荣
往事如烟。10年前的6月13日,在岁月的台历上,依然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日子,然而,一场跨越海峡两岸拯救生命的“爱心接力”,却在这一天以奥运的速度与时间赛跑着。江苏“幸子”陈霞的生命紧紧地扣在了这一天,全球华人的心也紧紧地扣在了这一天。
由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小莉等编著,2001年7月江苏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命20小时》一书,讲述的就是这一天一个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
2001年6月13日,在笔者供职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了拯救身患白血病、年仅22岁的江苏泰州少女陈霞的生命,一个年轻的台湾同胞慷慨地捐出自己的骨髓,骨髓移植必须在20小时内完成,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开始了——参与送髓的人们,飞越3000公里,在20小时之内,将骨髓安全护送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安全输入陈霞体内,完成了一次生命火种的传递。这一天,香港凤凰卫视、江苏电视台、苏州有线电视台通过3颗国际通讯卫星,500多名电视工作者共同参与,横跨台湾、香港、大陆两岸三地,海峡两岸首次互动式全程直播了这次骨髓的抽取、传递和移植全过程,这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却又充满爱心的20小时牵动了海峡两岸三地亿万同胞的心,全球两百多家新闻媒体追踪报道了这一爱心行动。《生命20小时》以两岸同胞联手拯救陈霞生命为主线,全景展示了人类与白血病的抗争,折射出海峡两岸同宗同祖,血浓于水的亲情。
在《生命20小时》的编写出版过程中,几十位亲历其事的电视工作者、医生、护士、专家、教授等昼夜伏案,在16天的短短时间里将这次难忘的爱心行动定格在书中。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欣然亲笔为该书题写了书名,正在生病住院、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佩云郑重地在读者爱心卡写上:“感谢您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奉献爱心。”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着“亚洲骨髓移植之父”之称的陆道培在为该书作序中激动的呼唤:“让我们为人类,特别是中华民族间互助互救行动而欢呼!”为进一步唤起社会民众对骨髓移植事业的关注,该书所有出版利润及稿费将全部捐赠给中国红十字总会,用于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生命20小时》一书在泰州少女陈霞康复出院之际面世,2001年7月29日在南京举行了首发式。该书一出版就引起强烈的反响,书中“拯救一个个体生命的过程,其实就是群体们领悟生命的过程”和“阅读就是爱心”,这两句话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作为上海、苏州段接髓工作亲闻亲历亲见的我,对这两句哲理性的话语更有深切的体会,2001年6月13日,天下着大雨,21时20分,我们的接髓车队驶下沪宁高速公路,进入苏州市区主要马路时,许多市民都撑着雨伞等待在马路两旁,他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着希望之车的到来。人丛中,我忽然瞥见一位老人,他把双手举过头顶,做着一个V字造型,凝固得象一座雕像。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眼前的视线顿时模糊起来,分不清是车窗玻璃上的雨水,还是自己眼眶溢满的泪水………
2001年7月29日上午和下午,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小莉、华语名播刘海若先后在南京中山东路新华书店和苏州观前街新华书店签售《生命20小时》。虽然酷暑难当,但仍然人头攒动,纷纷解囊购书,售书大厅被挤得水泄不通,场面非常火爆,人们排起长队购书等待名播签名。在苏州观前街新华书店签售现场,一位中年知识分子一下子就买了10本《生命20小时》准备签名,他说,买10本书送给亲朋好友,让更多的人了解捐献骨髓、关爱生命、救他人一命的人道义举,再说阅读这本书就是献一份爱心。
一位20岁的无锡小伙子闻讯苏州签售《生命20小时》一书,特地专程从无锡赶到苏州,在苏州表弟的陪同下,来到苏州红十字中心血站要求报名登记捐献骨髓,工作人员一听是户口在无锡,就说无法登记,这位无锡小伙子急了,连忙说:“我舅舅就是苏大附一院副院长,今天我特地从无锡赶到苏州,快给我登记吧。”工作人员一听深受感动,就让这位小伙子填写了《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表》,签下一份庄严的生命约定。表弟在一旁也要求登记捐献骨髓,因为年龄未满18岁只得作罢。随后表兄弟俩又急冲冲地骑车到观前街新华书店加入签售活动的行列,并高高兴兴地拿到了吴小莉、刘海若签名本《生命20小时》。
2001年6月13日,两岸三地20小时的现场直播骨髓移植,既体现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手足情深,又唤起了大陆民众献髓救人的爱心;既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真切关注及大力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又普及了白血病防治和骨髓移植的科学知识。由此而来掀起一股登记捐髓热潮,苏州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的热线电话铃声不断,短短的一个月内,已有602人到苏州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填写了《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表》,由此而许下了602份生命约定的庄严承诺。据时任苏州市红十字中心血站负责人介绍,报名捐献骨髓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大学教师、医务工作者、大学生、个体户、下岗工人,刚满18周岁的高中生,甚至还有从建筑工地赶来的大汗淋漓的外来打工人员。他们在谈及如何报名捐髓时话语均很朴实,理由只有一个,能救人一命,值得。不为名不为利,因此他们都不愿意在捐髓宣传活动中抛头露面。在苏州市602份生命约定的庄严承诺名单中,时任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市卫生局局长府采芹、苏大附一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教授等都在其中。据悉,2001年8月江苏省登记捐髓者已有2000余名。
在2001年47个日日夜夜里,真真切切地看到来自台湾的健康骨髓重建江苏泰州少女陈霞第二次生命爱心接力的苏大附一院血液科医护人员,他们也向全院同仁和社会发出“捐献骨髓拯救生命”的倡议书并积极报名登记捐赠。他们表示,从目前情况看,台湾的骨髓捐献工作走在我们的前面,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方面要做骨髓移植拯救生命的工作,另一方面要用自己登记捐髓的实际行动,向社会公众做好捐献骨髓关爱生命的宣传,以期中华骨髓库早日扩容,届时也能向台湾、向全世界华人中的白血病患者奉献我们的一片爱心。
《生命20小时》一书虽然不是经典传世之作,但爱心的感召力是惊人的,它反映了超越时空界限的血浓于水民族情感;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家族的强烈认同感和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深刻地反映了骨肉同胞同祖同宗,唇齿相依,手足相连的真挚情感。这种认同感、凝聚力和这份真挚情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五千年的根基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必将走向伟大复兴和统一的底蕴所在。
关爱生命是人道主义精神永恒不变的主题。《生命20小时》至所以震撼人心牵动人心,就是因为她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真切的关注和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大力弘扬。正如台湾慈济骨髓移植中心主任李政道博士所说:“中国人其实并不缺少爱心,只不过是有些人的爱心暂时睡着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唤醒他们的爱心……”
2001年7月29日下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吴小莉和刘海若来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看望日夜牵挂的小妹妹陈霞。吴小莉在送给陈霞的签名本《生命20小时》一书扉页上写道:“陈霞妹妹,相信自己生命的力量,因为你的坚强,因为你的故事,已让更多的人投入关怀,白血病患者的行列,你的生命已经伟大。”
2001年7月30日上午,备受社会公众关爱的泰州少女陈霞康复平安地走出了医院大门,步入这个充满温馨和爱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