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伴儿圆梦 夫妻双双成为捐献遗体志愿者
2015年04月24日编辑:苏州市红十字会
家住常熟市报慈南村的金振范因患白血病于4月22日早上离世,他的妻子仲进在帮助老伴儿完成生前心愿,将其遗体捐献用于苏州大学医学部的教学和科研后,也郑重签下了自己百年之后志愿捐献遗体的同意书。这样一对平凡夫妻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接下来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4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老人家里,见到了正在忙着帮老伴儿办理捐献手续的仲阿姨。仲阿姨今年60岁,退休前是第二棉纺厂的一名普通工人。而老伴儿金振范是原电讯器材厂的副厂长,一位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仲阿姨说:“老伴儿患白血病一年多了,但是早晨走的还是太匆忙,很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做。昨天晚上他还在和女儿说,生了这个病,可能别的器官没用了,但是他的眼角膜还是可以用的,有人需要还是愿意捐出来。但是想不到他今天早上就突然走了,我手续都还没办好,我还不知道什么渠道怎么去捐献。”
几经周折,仲阿姨通过医院联系到了常熟市红十字会,表达了老伴儿生前一直坚持要捐献遗体的愿望。他生前一直有这样的愿望,特别是生病以后,经过13个月的治疗,他说“多亏有好心人”,因为白血病,血红蛋白特别低,一直要输血,身体上大部分的血都是好心人献了出来,医院才有血给他们用,所以生命才得以延长。
一方面是受到老伴儿的感染,另一方面仲阿姨也对人的生老病死有着豁达的感悟,她在和女儿商量后,也做出了在自己百年之后志愿捐献遗体的决定。仲阿姨说:“我们同意书都签好了,连我的都弄好了,省得到时候像你父亲一样急急忙忙地不知道怎么弄,很匆忙的。人总归要有一点正能量吧。老头子生病一年,在病痛的折磨和天灾人祸面前,人类太渺小了,没有什么办法。这样的病还是要一代一代的积累,让医生有经验,将来再生这种病,有办法可以治好它。就是要有人有点奉献精神。”
老人唯一的女儿金梦琛今年三十多岁,已经定居南京。前一天专门赶回常熟看望父亲,陪着父亲走完了最后一程。她说:“刚开始知道父母有要捐献遗体的想法时并不能接受。其实我爸跟我提过挺多次的,一开始我觉得我接受不了。刚开始的时候我爸有这个想法,我妈没提,但是后来让我挺意外的是,他们俩都做了这个决定,他们两个人一起反过来劝我,这是让我挺意外的。从内心深处我其实还是不太容易接受这样的事情。”
回忆起父亲生前的叮嘱,金梦琛说:“我爸是一个共产党员,彻底的无神论者,生前也没有像别人一样去买墓地或者是什么,他最早的时候跟我说,嫁到南京去以后,如果想让他离我近一点,就把他的骨灰撒到长江里,或者埋在一些植物下面都可以。不要买墓地,不要去搞什么灵堂摆设。”金梦琛的丈夫非常理解并且支持两位老人的决定,这也给了她一些鼓励。“我老公的姐姐曾经在国际红十字会做过志愿者,所以我老公的想法可能也类似,他会觉得中国这种传统的关于丧葬的风俗比较地繁复,浪费很多人力物力。他觉得作为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可能会从简。他也跟我提过他未来也不需要有墓地,能够捐献或者有其他途径也是可以的。只要人活着的时候好好的过,死了以后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去在乎很多的东西。”
谈及生离死别,金梦琛觉得每一个子女应该在父母生前尽可能地尽到孝道,而不是死后的形式主义。就像很多人生前对父母不好,这种丧事反而大操大办,其实没有太多的意思。人都死了,他自己也感受不到什么了。“我觉得与其这样,还不如生前尽可能多给爸妈一些关心。我觉得中国还是很含蓄的一个国家,我觉得可以在语言上或者行为上,在生前的时候让父母知道,其实我们子女还是很爱他们的。”
和母亲一样,金梦琛一直牢牢地记着父亲生前的嘱托,要学会感恩,学会报恩。“就像昨天晚上我爸跟我说的,他说从他生病到现在,他接受了很多人的帮助,这个社会其实还是好心人多,他也想自己回报一下,他还一直叮嘱我说,在他生病期间那些帮助过我的人,让我和妈一定记得他们,今后如果我们可以帮得上我们也可以回报别人。所以到最后,既然他们两个人到现在都这么坚决,所以我就支持他们这样的一个决定。”(常熟人民广播电台赵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