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人员的“志愿者”情结
2017年08月16日编辑:苏州市红十字会
王磊,今年60岁,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人员。目前是苏州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是苏州老年义工团的志愿者,又是石路银河广场文明交通志愿亭的志愿者,王磊与“志愿者”的情结要从十年前说起……
多病身体,促成捐遗决定
说起捐遗,王磊说她自从生了女儿后,先后三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第一次是宫外孕,因为抢救及时,保住了生命;第二次是脑血管瘤爆裂,手术后留下了同向偏盲后遗症(即双眼只有半面的视力,简单说就是所有的影像在她眼里都只有一半);第三次是疑似子宫癌,进行了子宫全切除手术。王磊全身做过大小手术12次,她自己也难以置信医生的结论:她的身体就是很容易生瘤,目前医学上也没有专门的解读。虽然,每次都是死里逃生,但是病魔来袭时的难受疼痛以及带给家人的精神负担,足以让王磊痛定思痛,“难道自己的身体里还有着难解的医学谜题”“一定还有和她一样病情的人”就是这样的想法,让王磊决定捐出自己的遗体,为破解医学谜题提供研究实体。2007年4月,王磊到金夏社区参加了红十字会的宣传活动,看了有关捐遗的宣传资料,当即就填写了表格,正式成为了一名捐遗志愿者。
放弃工作,投身红十字志愿工作
王磊是在2000年与交通旅行社买断工龄后下岗的,后来一直在新华书店做营业员,虽然是临时工,却轻松而稳定。也就是在2007年的4月,当得知红十字会正需要志愿者来宣传捐遗事业时,王磊毅然决然辞去了新华书店的工作加入到红十字志愿者工作的队伍中,此时,她离退休还有8个月。家人、同事都劝她犯不着放着有薪水的工作不做,要去做志愿者;而且还有几个月就要退休了,等退休后再做也不迟啊!但王磊没有改变决定,她认定捐遗的事比售书更具意义。
王磊的手机是24小时开机的,365天,随时随地都可以传呼到她。当接到捐遗者去世的消息后,无论刮风下雨,还是路途遥远,王磊都第一时间赶到捐遗者家中,一边安慰家属,一边为其联系医学院的车子,如果逢到双休日,则要联系殡仪馆的灵车。按照程序,她做完这些就可以离场了,但每次在这段时间里,王磊都陪着家属一起等待灵车的到来,然后对死者深深地鞠一个躬,以示感谢和送别,并帮着工作人员一起把死者抬上车,最后目送灵车驶去。这样的场景已经有过22次,也就是说有22位捐遗者都是经由王磊的手完成了他们的遗愿。当问及王磊在做这些时,有否产生过恐惧,毕竟有些人她并不认识时,她坦然地说,从没有过,我很尊敬他们,自己也会走同样的路,无所畏惧,也就没了恐惧。而且,捐遗者的家属都会很信任她,基本把所有的后期事项都交由她去办,直到王磊再次上门送上荣誉证书。清明节,王磊会组织家属集中到长方山捐遗纪念园祭扫亲人;春节时,会走访当年度去世的捐遗者的家属;还会定期看望独居困难的捐遗者。
对宣传工作,王磊说她从不会大张旗鼓、软磨硬泡象推销商品一样地宣传捐遗。包括她的家人,王磊从没有太多的争辩,只是从医学、环保、经济三个角度说说捐遗会产生的结果。红十字会有专门为捐遗印发的刊物,上面都是一些捐遗者的心声,以及从事这份事业的人的一些感悟,王磊会把这些刊物送给关心捐遗的人,让他们自己做决定。目前已有200多人主动加入到捐遗的队伍中去,王磊的女儿也是其中一员,而他的丈夫也从最初的不接受到慢慢理解到2010年自己也成为捐遗者。这期间,没有唠叨、没有逼迫,只有春雨润物般的悄然细长。
默默奉献,志愿之路还会继续
13年,石路银河广场上建立了文明交通志愿亭为过往行人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红十字会推荐王磊做志愿者的管理工作。她没有推脱,并立刻投入工作,每天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到岗亭和志愿者交谈,了解岗亭的运作情况,从不间断。
作为一名红十字志愿者,王磊不计报酬,默默奉献了10年。她说自己还会认认真真地一路做下去,因为这份工作,让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