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红十字会官网
微信二维码

当前位置 _ 常熟市

爱,将生命延续

常熟日报记者陈竞之

2017年10月26日编辑:苏州市红十字会


10月21日,沙家浜芦苇摇曳,迎来八方游客。一对相貌殊异的姐弟亦漫步其中。

这是怎样的一对姐弟?

姐姐瓜子脸,弟弟圆脸蛋;姐姐皮肤白皙,弟弟古铜肤色;姐姐身材小巧,弟弟身材高瘦;姐姐一口常熟话,弟弟一口河南话……姐姐今年55岁,名叫王凤莲,是常熟一名退休的社区工作者。弟弟今年39岁,名叫王少辉,现在河南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

相隔千里,异父异母,何来血浓于水的亲情?

13年前,姐姐王凤莲成为常熟女性骨髓捐献第一人,她捐献的204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从苏大附一院送往郑州某医院,输入王少辉的体内。一个年轻的生命从此得以延续。

2003年10月,王少辉25岁,在几次莫名发烧之后,他突然感觉身体越来越乏力。他家住在二楼,可就是十几级楼梯,他却需要越来越久的时间攀爬。有一天,他感觉实在撑不住了,去医院检查,谁知医生却不让他走了。这个壮小伙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系统白血病,那时,他老婆刚刚怀孕。

半年多的时间,他为治病进行了多次化疗,而医生告诉他,要活下去只有一个办法——骨髓移植。2004年4月,王少辉开始找骨髓配型,由于和父母、哥哥姐姐配型失败,他只能寄希望于非血缘关系的捐髓者,而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造血干细胞配对成功几率约十万分之一。

于茫茫人海中,幸运的他竟然迅速找到了全相合的配型,得知消息的瞬间,父母老泪纵横。由于保密协定,他们只知道,这个捐髓志愿者在苏州。

早在2000年,王凤莲参加街头献血留下了联系方式,后来市红十字会动员她捐献骨髓,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成为常熟最早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之一。对于她来说,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因为在她的身体中,也有爱在流淌。

生命的本质,就是一场爱的传递。

王凤莲记得,1986年11月11日,在独子的出生日,她险些与这个世界诀别。那时她躺在常熟市妇幼保健医院的产床上,只感觉到背上有点凉。25岁的她,以为一切正常,而第一个走进病房的医生看到的却是产后大出血,床上的棉絮已经被血浸湿。她感到耳畔的声音遥远——这个产妇不行了,要输血!

后来王凤莲才知道,医院的存血用完,当时又没有血库,在她命悬一线的时刻,幸好市一院联系到一位身材魁梧的本地女子,愿意为她输血。那个没有留下姓名的O型血女子,接连给她输了两次血,600毫升,救了她一命。

18年后,2004年的秋天,换做是王凤莲躺在苏大附一院,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挽救素不相识的患者。当时,她的体重是45公斤,静脉细得几乎找不着,然而内心十分坚定。

那天从中午12点到晚上6点,她的血液经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再回到体内。当时,王少辉的体重是75公斤,需要的造血干细胞也比一般人多。6个小时之后,造血干细胞依然不够。第二天早晨6点,王凤莲继续捐献。

此时,王少辉已在郑州某医院的无菌舱等待。10月22日9点整,造血干细胞悬液由苏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护送,以最快的速度从苏州到上海再搭乘飞机抵达郑州,下午6点输入王少辉的体内。整个过程就像是输血一样,只用了半小时。接下来,他在无菌舱内呆了30多天,等待免疫系统重建。

出舱之时,就是新生。尽管多年来王少辉身体依然有排异反应,但是整整13年来,他得以为父母尽孝,在妻子身边陪伴,看着儿子成长——襁褓中的孩子转眼已上初中。他心中感激给予他这一切的人,却又不知道是谁,直到2011年。

2011年元旦过后,常熟举办了一场慈善晚会,导演组通过常熟市红十字会,特地把王少辉从洛阳请到了常熟。在晚会现场,两人第一次见面,相认为姐弟。2016年,王凤莲和丈夫踏上了西去的火车,探望了洛阳的王少辉一家,王少辉的父母亲切地喊她“大闺女”。今年,一听说王凤莲身体有些不适,弟弟赶忙来到常熟探望。“没有经历过,就永远不知道那种感受,如果没有姐姐,就没有我的下半生。”说起往事,王少辉感慨万分。

这爱的故事还在续写吗?是的!

现在,王凤莲已经退休,她的爱心、她的正能量却并不因此减退。她不但继续工作发挥余热,还成了捐髓的义务宣传者,迄今她仍时不时还会接到电话,咨询骨髓捐献的事宜,每当这个时候,她都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捐髓者增加勇气。

从上世纪末,常熟开展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动员、报名活动以来,已有2548名志愿者光荣加入了中华骨髓库。王凤莲、金志铭、钟倩等12位志愿者光荣完成了捐献,给濒临破碎的家庭带去了生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延续生命诠释爱。

世界也充满爱。全球有超过2500万名志愿捐献者,每年有接近2万人为没有血缘关系的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截至2017年9月,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者数据已达237万人份,已有6700多名志愿者完成了捐献。

有爱的地方,就有生的希望。(常熟日报记者陈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