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捐遗热背后的新家风
2018年02月24日编辑:苏州市红十字会
2017年,常熟市市民志愿报名捐献遗体人数达到52人,成功实现捐遗体7人,达到历年新高。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志坚对全市出现的捐遗热现象进行分析道:“这是市民对自己生命归宿的新选项,影响到周围的人,而且带动了其他的人,这是新时代的新家风”。
在支塘镇何市社区,2017年共有15名市民报名捐献遗体,有两人实现捐献,这都缘于2017年初94岁高龄的何巧英老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后,成功实现捐遗。在何巧英老人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她的家人、周围邻居被老人报答国家,为医学事业作最后贡献的心愿深深感动,一年内,何巧英家人、亲戚及邻居先后有15人向常熟市红十字会报名捐献遗体,在全市引起很大反响。在南京某大学工作的何巧英孙子龚卓则由衷地说:“像我奶奶自己能力有限,通过捐献遗体这种方式,相当于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这个举动使我感悟到,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正能量的人,最后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家风。”何巧英弟弟、弟媳均是九旬老人,他们在去年双双办理了捐献遗体报名登记手续。弟弟何保林说:我们捐献遗体是移风易俗,百年之后还有贡献。
早在八年前,市民谭万强的父母谭润华、吴月娥携手报名捐献遗体,2012年83岁的谭润华去世后,顺利实现捐献愿望。此后,每年清明节期间,谭万强总要带领家人去苏州上方山纪念园祭奠父亲,而设在苏州市红十字会网站的爱心永恒纪念园上,他与家人的留言达到上千条,处处是子女和后辈对老人奉献精神的缅怀和敬仰。谭润华老人的曾外孙女李佳宁在苏州市红十字会“我心中的红十字”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李佳宁在文中说道:“我觉得太爷爷很伟大,我要以他为榜样,把这种奉献的家风传承下去。”2017年12月8日,谭万强在姐姐陪同下,来到常熟市红十字会设在颜北社区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工作室,递交了自己捐献遗体的申请书。谭万强姐姐坚定地说:“父亲做出了这个决定,我们是在继承他。到时候肯定都在一起,肯定在纪念园,和妈妈爸爸在一起,多好啊!”
2012年,新市民黄金军带着母亲赵长凤和妻儿从苏北宝应来常熟打工,一年后,母亲因病去世。去世前,母亲坚决要求捐献遗体。在黄金军眼里,母亲这一想法不是心血来潮。因为母亲在老家时,就是个热心人,喜欢帮助村里有困难的人。在2017年去上方山纪念园祭扫途中,黄金军这个朴实的汉子,说出了感人肺腑的话:“人做事情,不在乎穷富贵贱,要在于做得有意义。母亲这样捐献,我认为她一是为了社会做了点贡献,二是她为了让我们能够在思想上接受捐献的事情。所以我后来跟我家属商量,不管以后我在哪里,在常熟或者回老家,我也要做同样的事情,也要回报社会。现在我也在心里琢磨,我以后是做眼角膜捐献还是遗体捐献,这个我一定会去做,我要跟我母亲做同样的人。”常熟市红十字志愿者朱及有六个兄弟姐妹,在这个大家族里,多年前已有9人报名捐献角膜,朱及去年还填写了捐献遗体申请书。作为全国无偿献血金奖获得者,朱及欣慰地说:“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他们对好坏的鉴别能力也很强,上一辈如果做得好的话,他们很容易会接受的,他们会做得比你更好。”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数代传承中形成的价值和道德准则体系,常熟市委党校副校长陈云水认为,这些捐遗家庭向社会展示了淳朴纯正的良好家风,更展示了新时代应有的新家风:“让我非常震撼的是,这些志愿者能够在家人的理解支持下,完成心愿,并且影响到甚至是全家都有捐遗的愿望,这个不仅是源自个人品德的修养,也与他们在家庭教育中注重传承、如何立身为人这个高尚风范是分不开的,也是为后代留下精神指引所导致的,我觉得这是一种良好家风的力量体现。” (常熟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