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红十字会官网
微信二维码

当前位置 _ 常熟市

大爱孕育乡风文明

支塘镇第5位市民捐献遗体

2020年10月16日编辑:苏州市红十字会

三只花圈、两把唢呐、一张照片。10月11日下午2时30分,在简短的告别仪式后,苏州大学医学部的专车接走了何保林的遗体。至此,何保林成为了支塘镇第5位、常熟市第41位成功捐献遗体的志愿者。

风吹竹叶簌簌响,搬送遗体的队伍已经走远,含泪目送何保林远去的街坊乡亲却依然站在小路两旁,久久不愿离去。来送别何保林的人,比一年前来送别何保林妻子何瑞娥的人多了三四倍。“他们夫妻了不起啊,为国家做贡献”,“何保林爷爷是我的榜样,捐献遗体为医学事业做贡献”,乡亲们都是自发来参加何保林的告别仪式,他们中有些已经了解过遗体捐献,有些虽然是第一次了解遗体捐献的过程,但对何家的故事早已有所耳闻。


“改革是进步,守旧是落后。”在何保林家的墙壁上,有他题写的一首宣扬破除落后丧葬习俗的小诗。这首诗写于2001年。很早以前,何保林就有了身后捐遗的想法,并做好了准备。为此,他还写了首捐遗小诗来表明心志:“政策敬老生逢辰,生前子女孝心真;心态平衡能长寿,珍惜安居乐人生;殡葬守旧需改革,遗体全捐决心真;亲朋近邻须理解,为作医学贡献人。”何保林乐观开朗、思想开明,他非常反感农村丧事大操大办的封建习俗,并告诉子孙后辈如果有孝心,就应该把钱花在给老人看病养老上,而不是用来追求葬礼的气派排场。

何南村远离常熟市区,但何氏一家是移风易俗的先行者。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我国推行殡葬改革,提倡火葬,当时农村人一时难以接受。1970年他父亲去世后,亲戚、邻居,甚至自己两个妹妹都极力反对火葬,但他和大姐何巧英顶住各方压力,尊重父亲生前意愿实现了火葬。他的父亲成为当时何市公社火葬第一人。

2017年,何保林的大姐何巧英去世后捐献遗体,成为何市片区捐实现遗第一人。在何巧英的带动下,何保林、何瑞娥夫妇,何家晚辈,亲戚、邻居等等,都志愿报名登记捐遗,并带动整个支塘镇,传扬了移风易俗新风尚。何保林的外甥女、何巧英的女儿龚晔一家在2018年还获评苏州市十佳乡风文明标兵家庭。

同为九旬老人,又身处偏远农村,何保林、何瑞娥夫妇破除迷信、倡导文明新风尚的坚定勇气,以及对百年后事处置的从容气度在乡村是不多见的。他们对自己生命归宿的新选项,在何南村、何市片区乃至支塘镇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了周围许多人参与捐遗事业。目前,支塘镇已有37人报名捐献遗体、角膜,仅何市片区就有27人报名捐献遗体、角膜。(张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