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尽力了,对得起“医者仁心”这四个字
2023年02月21日编辑:苏州市红十字会
“我要把遗体捐献给苏大医学院。”“病重后,不要给我插管,省下宝贵的医保费用,用于更需要的人。”这是病床上的王维中反复叮嘱家人的话,也是他早就在遗嘱中写下的。虽然不舍,但家人还是一件件帮他落实了,弥留之际,爱人周明珠对他说:“我们都按照你说的做了。”王维中虚弱地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2023年1月31日20点45分,原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苏州永鼎医院原心内科主任医师王维中病逝,享年79岁。2月1日,去世后的第二天,王维中的儿子王宇清遵照其遗嘱,将父亲的遗体捐献给了苏州大学医学院,完成了父亲在逝世后继续为医学事业作贡献的愿望。
一生艰苦朴素,行医治病五十余载
近日,在富家桥19号的医院小区,这个王维中生前住了30多年的地方,他的亲人、同学、朋友以及王维中生前医治过的病人纷纷前来吊唁,在王维中的遗像前为他上一支香,回忆往事,同他作最后的告别。
王维中,1944年出生于无锡的一个农村,他是家中长子,还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1968年,王维中从当时的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吴江县人民医院(后依次改名为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刚工作的时候,每个月工资只有40多元,每次发工资,王维中都会把大部分的钱寄回家里,补贴家用,自己则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爱人周明珠回忆说:“年轻时,我常和他开玩笑,问他,‘你怎么没有一件好衣服’,他根本不在意,只说‘我穿破衣服,人家也叫我王医生’。”1990年,王维中一家搬至医院小区,这是医院分配的住房,后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同事陆续都搬走了,王维中和周明珠老两口还一直住在这里。69岁时,王维中被确诊为肺间质纤维化,肺的换气功能减弱,上下四楼有些力不从心,家人都劝他搬家,王维中却说:“住习惯了,不想搬,我只要把四楼当成两个两层楼就好了。”
了解王维中的人都知道,他对物质方面从不在意,因为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医学事业上。2004年,已到退休年龄的王维中留院继续工作了四年;2008年,他又被苏州永鼎医院聘为心内科主任,直到去世前的一个月,他还在门诊为病人看病。
他一生都把医疗工作当成一项神圣的事业,在自己的一本论文集的《前言》中,他这样写道:“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做出正确的诊断,看好病,是我永恒的信念。”
坚守医者仁心挽救无数患者生命
“王院长救了我的命两次,没有王院长,我早就走了。”80岁的退休老师陆孙义提起王维中,言语之中满是感激,他人生中两次跨过“鬼门关”都有王维中的帮助。
2005年,陆孙义在拔牙后出现高烧不退的症状,治疗了半个月没有任何好转。之后,他来到王维中的门诊,经过王维中和同事的共同诊断才找到病因——由于细菌感染,导致陆孙义的肝脏化脓性病变,从而引发高烧症状。当时这种病例较为少见,王维中当天即邀请了自己熟悉的上海专家来吴江,帮助陆孙义吸出了肝脏里的脓水,高烧很快就退了。王维中对病人负责的态度,让陆孙义非常感动,痊愈后,陆孙义给王维中包了两千元的红包,被王维中婉拒了,陆孙义回忆道:“我记得,当时王院长对我说,我对所有的病人都一样。”
2011年,王维中又根据陆孙义的体检报告,发现了他肾脏上有肿块,属于肾癌早期症状,听取了王维中的建议后,陆孙义及时做了肿块切除手术,从而避免了进一步扩散,如今耄耋之年的陆孙义身体依然十分健康。
在55年的工作生涯中,王维中治愈了无数个像陆孙义这样的患者。不管白天还是夜晚,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只要患者有需要,他都是随叫随到,不管患者是什么身份,他对所有人均一视同仁,全力救治。
对病人的尽心尽力,病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是很多吴江人心目中医者仁心的“王医生”“王院长”。
王维中生前写下的一篇文章中,记录下了他与病人间的深厚情谊,“有的就诊者,几十年后都还记得我,见了面就述说当年我为他们父辈看病时尽心尽力的细节;有的病人,过了二三十年了还特地来找我看病;有的老病号,经最后的努力仍然离开了,可家属对我仍是满满的感激,这让我何以承受。”
积累临床经验不断攻克医学难题
临床医学是经验科学,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新问题,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几十年来,王维中的工作服口袋里总是装着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下遇到的病例情况,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
他生前常说,只要全身心投入、留心观察、开拓思维、勤于总结,在基层医院也能做出一些科研成果。在王宇清的记忆中,退休前,父亲每天看书、撰写论文至深夜或凌晨,小区里总是他最后一个熄灯;退休后,父亲依然笔耕不辍,继续科研事业,在各类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媒体上发表科普文章。
近十多年,王维中特别注重对躯体化障碍病症的相关研究,他不断钻研学习相关知识,并将之应用于临床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诊疗效果,并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解决了很多患者的困扰。在长期的临床经验中,王维中还发现,心理治疗也非常重要,他坚持自学心理学知识,在治疗中化解病人“心结”,他在论文中总结称,“将心理知识应用于临床很管用,但是很多患者不会轻易告诉医生自己内心的事情,医生首先必须取得病人的充分信任。”
最近,周明珠在整理爱人生前的东西,除了堆积如山的发明专利证书、获奖证书、荣誉证书,还有两本王维中生前自己整理的已发表的论文,这些都彰显着近年来他在临床和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即使病重,王维中还让王宇清把自己的各项生理数据记录下来,王宇清感慨地说,“父亲是想着以后要是康复了,根据自己生病的经历对相关疾病做进一步的研究。”
逝后捐出遗体继续献身医学事业
2022年8月,当时身体还健朗的王维中,用他自己生前的话来说,就是“赶时髦”写下了一份遗嘱。在遗嘱中,他向家人表达了不要过度治疗以及捐献遗体的愿望。
“我慎重决定,在生命临终之时,请不要采取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创伤性抢救措施,更不再进行原发疾病的延续性治疗,节省下可贵的医保费用,以用于更需要的人……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知道生死是一种自然规律,我已看淡生死,那么我的躯体理应捐献给自己所钟爱的医学事业……我所患的间质性肺病,原因不明,到时候病理解剖对进一步认识此病或许会有意义……角膜如还有用,可捐给‘光明工程’。”
临终前几天,王维中将这份早就拟好的遗嘱转发给家人,看到父亲的遗嘱,王宇清一声叹息:“父亲的觉悟太高了!”
“病人来找你看病就是对你的信赖。我们选择了医疗事业,就应当全身心地热爱这一份工作,永不反悔。要热爱每一个病人,珍爱每一个生命。”这是在一次讲座中,王维中对即将踏入医学事业殿堂的医学专业毕业生所说的话。
55年的医疗生涯,王维中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正如他在遗嘱中所说:“我尽力了,我对得起‘医者仁心’这四个字,我对得起做一个好医生的良心!”(刘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