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甘肃省图书馆副地级离休干部蓝茜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6月29日下午14时不幸逝世,享年88岁。
蓝茜同志,1925年6月,出生于上海市。在教会学校读高中时,受进步思想及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影响,1940年11月赴苏北参加抗日组织,194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1月至1941年10月参加苏北新四军;1941年10月至1943年7月在苏中一师一旅服务团工作,任班长;1943年7月至1946年6月在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政工队工作,任班长;1946年7月至1950年10月在华东野战军一纵队文工团工作,任指导员兼队长。在1942年底至1947年宿北、莱芜战役中,受到立功表彰;在1947年至1948年孟良崮战役、睢杞战役中,荣立三等功;1948年底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二等功,并被评为三级人民英雄。1950年11月至1951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二十军文工团工作,任副协理员;1951年在朝鲜参加第二、三、四、五次战役中,荣立四等功,并获得朝鲜三级国旗勋章一枚;她在带领文工团赴朝慰问演出时,脊椎受伤,手术后定为三等甲级残废军人。1951年12月至1956年6月在总政文工团工作,任协理员;1956年6月至1958年8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任秘书;1958年8月至1960年4月在甘肃省广播电台工作,任副主任;1960年4月至1963年3月在甘肃师范大学艺术系工作,任党总支副书记兼系主任;1963年3月至1965年4月在甘肃省党校学习;1965年4月至1974年2月在甘肃省戏剧学校工作,任负责人;1974年2月至1975年9月在甘肃省文化卫生办公室工作;1975年9月调入甘肃省图书馆工作,1983年11月由甘肃省文化厅批准离职休养。 蓝茜同志一生忠于党,热爱祖国。她出生于民族资本家家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曾两次被俘,但出狱后依然投身革命;“文革”期间,她被关押在“牛棚”达六年之久,依然坚定自己的信仰不变。在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蓝茜同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热情。离休后,在苏州生活居住期间,她依然老有所为、发挥余热,积极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热情参与苏州市第十五中学校外辅导员工作;尤其对于失足青少年的教育,她倾注了大量心血,定期去工读学校向学生们讲述亲生经历的故事,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她在担任苏州市老干部艺术团团长的十年间,为丰富老同志的文化生活,做了大量工作,受到苏州市老干部局和老同志的好评,她被推选为苏州市平江区第五次党代会代表;并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以及1994年度苏州市十佳精神文明建设新闻人物等奖励。
蓝茜同志一生为人谦和,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她治家严谨,教子有方,生活简朴,团结同志,平易近人,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最新祭奠
今天是本学期的最后一天,明天进入假期模式。课题时间过半,还什么都没有没有做,很有负罪感。在写“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的那周,心口突然冒出许多湿气毒气的斑点,这个大伏天我要好好的排毒一下。计划总是多多,能够完成的很少,怎么办?
首先祝您们结婚纪念日快乐!
另外我也有高兴的事情分享给您们:去年我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今年我们党支部又获得了“先进党支部”称号。
还有一件事,晓蕾的房子已经拿到了,我陪她去的,房子的户型和环境都很好,面朝独墅湖,视野开阔。我们俩晚年可以相互陪伴了。
昨天是“父亲节”,我开车在路上的时候,电台里不断播放着听众对自己父亲说的话。我在想,如果爸爸在,我会对您说什么?
我要向您道歉:在我们俩一起去九龙医院看望妈妈的路途中,您一直都不得不听我自己录制的CD,整整3年9个月,不管您是不是喜欢听。那时候我还不知道FM948苏州音乐电台,所以在我们俩去医院以及回来的路上,我总是放着自己爱听的歌曲,完全没有考虑您的感受--大概您一点都不喜欢那些歌曲,但是您从来都没有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以及要求。如果我那时候知道有FM948电台该多好啊,我们俩可以一边听广播一边交流,我信息您也会喜欢这个电台节目的。说不定在医院里,您也会给妈妈戴上耳机,您们俩一起听广播的。
今天我应邀参加“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的成立仪式。艺术团下设有舞蹈队、合唱队、礼仪队、器乐队、话剧队等。我坐在台下,想起了20多年前,您们俩一手创办的“苏州市老干部艺术团”,艺术团还去过我们学校(苏州城建环保学院)演出;妈妈做了10年的团长,期间您们俩付出的体力、智力和财力,也只有我们家的人才明白。当然您们俩是乐在其中的,特别是妈妈,投入的太深,可以称之为“忘我”。您们的晚年是充实的,我的晚年又会是怎样的呢?
晓蕾在苏州买房子了,而且离我家不远。她想到苏州来养老,还打算把田姨和晓钟一家也安置在苏州。
晓蕾是您们最熟悉的我的伙伴,并且连她爸爸、妈妈您们都熟悉。那天一起吃饭,我们还回顾起许多往事,我们俩都感慨:一切仿佛就在昨天。晓蕾现在事业发展的很好,她女儿很优秀,田姨也身体健康;希望她们一家能够尽早来苏州,我的晚年能够“他乡遇故知”,实在是幸事啊!您们也为我高兴吧。